重庆实盘配资平台_在线股票配资申请_炒股杠杆操作

炒股杠杆操作

期货杠杆配资交易 【河湟文化】柳湾墓地出土异形陶器研究——动物造型

发布日期:2024-08-02 16:20    点击次数:71

期货杠杆配资交易 【河湟文化】柳湾墓地出土异形陶器研究——动物造型

现场气氛热烈,在大家热情的欢呼声与掌声中,王志宏董事长隆重登场。王董事长率先就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感谢大家多年以来对集群e家的全力支持、信任与认可。

青海省博物馆

青博研究

动物造型

柳湾墓地发现的动物造型陶器,主要是鸮面陶罐,这类器形在柳湾墓地中发现十二件,其中马厂类型墓葬中发现两件,齐家文化中发现十件。

↑鸮面陶罐

在马厂类型墓葬中发现了两件鸮面陶罐,分二型。其中Ⅰ型一件,编号为M756:5,高20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7.5厘米。器形较瘦长,整个器形似鸮,器口沿部分有隆起的半圆面,似鸮首,器口下的罐体部,似鸮躯。鸮首上面有三个突起的钮,其中两个已残,一个完整并带一孔,面部,目、鼻、口镂空,口下有孔两个,单环耳饰刺点纹,器物年代为马厂中期。

柳湾墓地出土马厂类型鸮面陶罐(Ⅰ型M756:5)

Ⅱ型一件,编号为 M916:16,高17.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8.5厘米。罐的面部有圆孔两个,似鸮目,双目两侧及中央以及器口、耳、颈部均饰附加堆纹,器身饰密集绳纹,似鸮羽。器物年代为马厂晚期。

柳湾墓地出土马厂类型鸮面陶罐(Ⅱ型M916:16)

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十件鸮面陶罐分为二型。其中Ⅰ型四件,外形似一单耳罐,在罐口外加一半圆形泥板,然后用泥条加工成鸮面形,正中穿两个圆孔,颇似两个眼睛,造型像鸮,其中M834:5、M726:4腹部为素面,M972:29腹部布满绳纹。

柳湾墓地出土齐家文化鸮面陶罐

1.2.4.Ⅰ型M834:5、M726:4、M972:29.

3.5.6.7.8Ⅱ型M1103:26、M547:5、M1017:5、

采06、M1056:5

Ⅱ型六件,在半圆泥板上用绳索状的泥条做成鸮面的形状,为这一型的主要特征,由小泥块做成鼻子、耳朵或嘴的形状,腹部有素面的,也有用绳纹或篮纹装饰的。其中M1103:26、M1017:5、采06在颈部有绳索状泥条一周,M547:5、M1056:5在颈部无装饰。

在发现的鸮面陶罐中,M756:8和M1017:5通体有烟炱痕迹,推测这类器物被先民作为熬煮草药或者液体的炊具使用,通过火将陶罐内的液体加热煮熟后,作为鸮眼的两个圆孔过滤后倒出,将其他杂质隔在内部。整件器物的制作别具匠心,是柳湾陶器中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对于鸮面陶罐在柳湾的出现和流行,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马厂类型时期河湟地区的原始先民已经进入定居的农耕文明阶段。而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种植免不了会受到虫害和鼠害的侵袭,原始先民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发现,鸮(猫头鹰)在夜间以捕食鼠类为食,是鼠的天敌,因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因此产生了对鸮的崇拜,并通过制作鸮面陶罐的方式来确立鸮就是本地区氏族的保护神。这是从农业生产角度对鸮形罐的出现进行解读,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鼠的天敌不只有鸮鸟一种。要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

鸮作为一种夜行性的猛禽,在夜间会发出的哀鸣般叫声,在古代被人们视为不吉利的鸟,甚至叫它“报丧鸟”。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人认为是“食母”、“不孝”、“不祥”之恶鸟,《诗经·陈风·墓门》《鲁颂·泮水》《毛传》皆曰:“鸮,恶声之鸟也。”《淮南子·主术篇》高诱《注》曰:“(鸱)鸱鸺也,谓之老菟,夜鸣人屋上也。夜则目明,合聚人爪以著其巢中,故曰察分秋毫。昼则无所见,故曰形性诡也。”德国学者汉斯·比德曼在他的《文化象征辞典》中说:“在中国,猫头鹰作为厄运之象征是象征吉祥的凤凰的死对头,显然,这源于它那魔鬼般的眼光和一个关于它的童话,相传猫头鹰只有在残忍地啄出双亲的眼珠后才学习飞行,这是一种相当大逆不道的行为。然而在商朝,猫头鹰却是美好的象征,许多出土的青铜容器上都刻有它的图案。”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殷商时期和西周早期的有着大量典型意义的鸮形器的出土,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玉鸮、陶鸮和石鸮等,这些出土的鸮形器十分的精美,鸮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也是相当的威严。在当时的社会青铜器作为礼器,象征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生前供奉,以求祥瑞。大量青铜鸮尊和鸮卣的出现以及商代晚期鸮类题材的盛行与艺术成就的卓越,无疑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鸮类的崇拜。

我们再把时间回溯,目前发现最早的鸮形器来自于仰韶文化,陕西华县柳子镇南台地工区仰韶文化遗存中发掘1件鸮头陶塑,造型精美,器物呈褐色,正与现实中猫头鹰的颜色相印证。这件陶塑作半球形,手工制成,双目向前,并有羽毛构成的“眼盘”,瞳孔突出,划出耳孔,并以锥刺纹表示褐色有斑纹的羽毛,表现手法简练,鸮类特征鲜明。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塑鸟头。双目圆大深,深凹入,左右并列,所表现的似乎也是鸮类。仰韶时期的鹰形器中最有名一件的是华县太平庄发现的陶鹰鼎。“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陕西华县太平庄发现的陶鹰鼎

仰韶文化时期的鸮形器的造型以写实为主,鸮的面部刻画细腻立体,陶鸮表现出鸮类所特有的大目与眼盘,喙部强健突出。而柳湾发现的鸮形器的造型以写意为主,主要刻画的是鸮的面部,且偏扁平化,鸮眼为两个圆孔,鸮鼻和面部用泥条表现。无论是陶器造型还是鸮面部表现方式,显然未直接受到仰韶文化鸮形器的影响,追溯它们的源头,我们还得从其他地区寻找答案。

在于柳湾墓地年代相近的内蒙古赤峰大南沟墓地,曾于1977年出土了一件编号为M67:2的“鸟形壶”:“彩陶。圆腹,平底。腹下前后两侧附横鋬耳 , 颈部和头部施黑彩。鸟张口以为流,后端有短尾,作昂首站立状,置于无骨架墓坑头部显目位置。神态生动,造型别致。宽33、通高37厘米”。尤其是在“头顶和下颏处分别绘有三叉黑彩,在三叉中间又分别以黑彩点上两点…脖颈的最上部绘一圈黑彩带正好把头顶和下颏的三叉彩绘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与柳湾马厂类型鸮面陶罐Ⅱ型和齐家文化鸮面陶罐Ⅱ型用泥条装饰鸮面部的手法非常相似。韩建业在《半山类型的形成和东部文化的西迁》一文中也指出“乐都柳湾等遗址所见马厂类型‘鸮面罐’是一类器物。这类器物绝不见于马家窑类型,却在东部的赤峰大南沟墓地早就存在。大南沟的‘鸮壶’制作精整,更加具象,当为此类器物的早期形制”。

内蒙古赤峰大南沟墓地出土鸟形壶(M67:2)

根据《内蒙古赤峰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中的推断,大南沟墓地的相对年代晚于上文提到的小河沿文化,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它们同属于西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的晚期阶段。无论是柳湾的人像彩陶壶还是鸮面陶罐都能从西辽河地区的史前文化中找到源头,这绝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此外,在柳湾墓地发掘报告的附录一《柳湾墓地的人骨研究》中,韩康信、潘其风对柳湾墓地中采集到的45例颅骨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后指出,墓地中半山、马厂及齐家三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居民基本属于相同的体质类型,并且柳湾先民与仰韶合并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与商代安阳殷墟中小墓的主人可能有较密切的关系。而王明辉根据对安阳殷墟遗址人骨研究证明“就代表商族平民、甚至可能是社会上层的中小墓二组、三组的聚类分析结果看,他们与西辽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古代居民可能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商族的早期起源应该在西辽河流域和东北的西部地区,这间接说明柳湾先民与东北地区红山文化晚期的居民在人类学层面上存在亲缘关系。这有可能是在距今5000年左右北方环境日趋恶劣,西辽河地区的居民基本放弃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定居模式 ,然后向西或向南迁徙,寻找新的更适宜生存的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带来的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为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依据现已有的考古简报可知,有着明确的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鸮形器共出土了7件,包括6件玉器和赤峰大南沟墓地出土的陶鸮壶,遗失在海外的鸮形器无算,可知鸮形器在红山文化的盛行。这种盛行,可能是因为“原始先民希望自己拥有鸮的飞翔和'夜视'能力以及超高的捕猎技巧,这也是原始先民一直渴望获得的能够与自然相抗衡的神力”。以此来看,在没有距离更近和器形更为接近的陶器出现之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柳湾墓地出土的鸮面陶罐的出现是受到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影响。

● 【重点关注】青海省旅游市场价格行为合规指引

● 【重点关注】西宁上榜端午自驾游十大热门目的地

● 【文旅时讯】提前谋划部署 做好服务保障 “端午”假期全省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供稿:省博物馆

图文编辑:厅信息中心

投稿邮箱:qhwlwx@163.com期货杠杆配资交易

马厂柳湾鸮面陶罐鸮形器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